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

走出自己的路

今天以前的一位高中同學忽然敲我,問我怎麼沒去參加同學會,接著便和他開始小聊一會兒,他曾是我在高中算是最要好的一位朋友,當時我的腿受傷,他經常和我一起行動。
他在高中最有興趣的科目是生物和化學,而他表現更優異的是生物,然而高中時他的成績沒有很理想,他甚至常跟我說他只要唸和生物或化學相關的科系即可,而當時我是一直很想考醫科,結果現在的我們剛好顛倒過來,呵呵。
聊完沒多久,內心有一股失落感,剛好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,我覺的很有道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下轉錄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細推物理須行樂…走出自己的路

【聯合報╱簡麗賢/高中物理教師(台北市)】

2008.07.30 03:12 am


昨天聯合報頭版報導,五名優秀的高中生榮獲今年國際奧林匹亞物理競賽金牌獎,特別的是,他們都放棄申請保送台大醫科,其中三名學生將進入台大物理學系就讀,未來計畫從事科學研究。

獲得各項國際賽的優秀學生未來是否能從事科學研究,未來是否能在國際學術上大放異采,我想他們應有所定見。

去年教師節,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博士,在台灣師大大禮堂追念恩師吳大猷先生的演講中提到杜甫的詩句:「細推物理須行樂,何用浮榮絆此身。」他解釋說:「世界上除了真空外,都是由物質構成,中國的物理就是萬物之理,研究物理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細推,細就是細微的觀察和實驗,推就是數學的邏輯演繹和推理,仔細地推敲萬物的道理就是物理學的內容。」他把「細推物理須行樂,何用浮榮絆此身」作為一生做人做事的準則,仔細推敲萬事萬物的道理,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,絕不為世間的浮名所牽絆。誠哉斯言,杜甫的詩句和李政道先生的詮釋值得學子深思。

成功的定義為何?走出最適合成為自己的一條路,應是對成功的一種詮釋。毋庸置疑,我們都希望自己在專業領域中頭角崢嶸,希望自己活得有價值,活得有意義。成功者最令人注意的特質是:他們並沒有選擇比較容易成功的途徑,而是很自然順著自己的特質和本性,漸漸走向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來,成功地扮演各領域的典範或巨擘。

李遠哲院長放棄當時最熱門而且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化工系,改念較冷門的化學系,因而有機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;馬友友先生在小時候就發現不喜歡彈鋼琴和拉小提琴,反而轉向演奏大提琴,成為傑出的音樂家。從成功者的共同特質中,我看到他們始終堅定卓絕的特質,始終堅定趨向自己的本性和能力,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。

一個人能成功的因素與特質很多,所謂的「成功」並不是單指傳統社會所窄化或媒體所促銷的財富、權力和名位,即使一個平凡百姓看似庸庸碌碌,若能在生命中探索、改變和覺醒,都有可能將生命做出最大的發揮和展現,走出自己的路。

高希均教授在一場演講中提到:「大學新鮮人,做什麼像什麼。社會愈開放,就愈容易出現行行出狀元的繽紛世界,行行出狀元正是對做什麼像什麼的肯定。只要有先天的才情與後天的專注,再冷門的事業,只要是頂尖,照樣贏得尊敬。」因此,大學生自己的志趣與抱負應當是選系的決定因素,只要自己優秀,再冷門的科系也就不冷門;如果自己平庸,再熱門的科系也就不熱門


【2008/07/30 聯合報】

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X1/4448269.s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ps:
1.今天meeting(以後應該都是星期四了),由 Timm 上台,而報告的內容真是讓我開了眼界,他讓我知道什麼才叫"理論計算"的"理論",我們大部分人只稱的上是計算而已。
Timm自己用 C 語言寫了程式,準備要跑他所想瞭解的東西,這中間涉及非常複雜的演算法。

2.meeting結束,pizza和肯德基吃到爽!!

沒有留言: